中秋节变月饼节? 除了月饼,中秋民俗还剩什么

2014-09-07 09:54:00 来源: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  中秋与春节、端午、清明同为中国传统节日,但与春节拜年、端午龙舟、清明祭扫相比,与中秋节相关的民俗活动日渐减少,形式也愈显“单薄”。

  中秋节变成“月饼节”?

  和面、塑形、配料、上色,9月3日,在山东烟台莱州市朱桥镇山上贾家村,60多岁的孙雪堂忙得不可开交。“好几家都要举办婚礼,我得赶着帮他们做面塑吉祥物;再说中秋节也快了,准备点面塑拜月好用。”

  莱州面塑是山东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按照当地传统,每逢祭祖拜神、婚生嫁娶,都离不开它。作为面塑艺人,孙雪堂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学习,但现在从事该手艺的人数已不多。

  “现在的中秋节比以前简单多了,也就是家人团聚,一起吃个月饼。老辈人到了中秋,很重要的仪式是来祭拜月亮,感谢月神,并祈祷丰收、团圆。月饼、月糕、面塑等都是拜月的供品。”孙雪堂说,“而今这一民俗在当地已不多见。”

  如今每临中秋,各大超市和市场就摆满了月饼,各种促销活动,各式包装礼盒,让人目不暇接,月饼俨然成为节日的主角,因此不少人也把中秋节戏称作“月饼节”,很多传统的民俗也都淹没在与月饼有关的“礼尚往来”中。

  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,每逢中秋,制作月糕、月鼓、拜月祭月等习俗十分盛行,仪式也比较隆重,但近些年都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。不仅如此,大多数传统手艺也已失传。”莱州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宋虎城说。

 

  韩国的“秋夕”很隆重

  在同属东亚文化圈的韩国,也过“中秋节”,并称之为“秋夕”。相比国内中秋的日趋“简单”,韩国的“秋夕”仍很复杂。

  中秋将近,不少在烟台的韩国人踏上了返乡的行程。“‘秋夕’很重要,要一家团圆过节才行。家里有长辈在,晚辈就都得回家跟长辈过节。”9月2日,51岁的韩国人朴正男已开始收拾行装,他来烟台从事外贸生意已18年,每年“秋夕”都要回国度过。

  “我们过秋夕要忙活多了。每年八月初五或初六,家里的主妇们就要大扫除,还要去买各种食物。化松饼、芋头汤、炖牛腱等都是过节必吃的食物。住在城市里的男人还要带上妻儿,回老家为已逝的长辈扫墓,称之为‘省墓’和‘伐草’。秋夕之夜,在乡下还会有摔跤比赛。”朴正男说。

  在烟台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读书的韩国留学生韩金丽告诉记者,“在韩国,秋夕那天就算最热闹的商业中心也会异常冷清,几乎所有商家的员工们都放假回家团圆了,城市里的居民也都会回到乡村。但在中国,很多商家都还营业。”韩金丽说,节日当天,只有公园和一些文化场所热闹非凡,因为有民俗表演等节日活动。

  “韩国人过中秋确实比较隆重,感觉跟中国过春节差不多。”烟台民俗摄影协会会长刘志忠说,现在不少地方对于文化的传承变成了简单地发展“节日经济”,非但没有将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,反而使其失去了灵魂和内涵。“我们拍的民俗图片,传统节日中以春节为主,中秋节还真没有太多代表性的东西。”

  民俗精华,需要载体承继

  “传统节日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民俗文化,但随着社会发展,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,很多传统习俗也日渐消失。”省政协常委、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说。

  邓相超认为,传统节日、民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,如果载体没了,文化也会失去传播的渠道。需要通过能让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载体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。“就中秋而言,固然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,古代一些对月亮的神秘感、敬畏感不在了,但这并不妨碍中秋民俗的传承。我们要传承的不是愚昧的迷信的东西,而是要将民俗文化中承载的民族精神、民族情感留存下来,把传统节日真正变成一种文化活动。”

  宋虎城也认为传统民俗中的精华需要有人继承。2012年,他牵头成立了莱州市民俗研究会。最初,研究会也创办了《民俗研究》文汇,每月一期。但是近几个月,因经费不足停止了印刷。

  民俗研究会的发展,或许从另一个侧面折射了中秋传统民俗传承的窘境。“我曾经去找过政府一些部门,希望能在挖掘宣传民俗文化方面给予支持,但一直没有结果。”宋虎城说。

责任编辑:苏志鑫
新闻关键词: